当雪花爱上梅花(我的第一个Flash)

点击观看全屏效果

我的“游击共大”生活

我的“游击共大”生活


       1975年9月,我们升入初中学习。进入初中不久,学校就拆校搬家了。从“老刘集”搬到“新刘集”。两地相距4公里。
  学校搬家的进程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。当时没有用机动车拖一趟,不管是砖瓦石头,还是桌凳木料,都是全校师生手提肩膀挑、人抬手车推,一点一滴地的运过去的。 
  我们首先是用扁担挑,肩膀挑肿了就两人抬,或者再用手推独轮车推,胳膊架疼了就用布带子搭在颈上,后来颈部的衣服都跟皮肉粘在一起……
  新学校的校址起初定在宋庙小学(后来更名为阳光小学)的东边,现迎丰信用社社址。基本上一切东西都就位了,可是突然说校址要变动地方。于是学校又发动我们再一次进行"愚公移山"活动。这一次搬运大约2里路的距离。
  有一次我们转石灰泥,老师安排有人登记每个人挑的担数,那时我“很傻”,为了争当先进,别人在歇班的时候我都一直在坚持挑,结果我挑的担数名列第一,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慰藉,我感到异常的高兴,放学时我都是蹦蹦跳跳地一路小跑10多里路回到家中,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感到全身的沉重和酸软、疼痛。可是内心还是充满了无比的兴奋和喜悦。
  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没有固定的教室,就在外面打游击,在各个地方的生产队里借的房子当教室,房子一般都不宽敞,光线也很暗的。到过刘集三队、古庙三队、阳光三队等,最后在离新校区最近的阳光九队(现改为阳光二队)。印象比较深的是在阳光三队。教室是在一个用来烘烤湿棉花的窄长的屋子里,光线特别暗,后半部分简直跟黑夜一样,只有学生能看见老师,老师看不见学生。而且在那上课的时间比较长,有几个月的时间。一般是上午上课,下午帮生产队搞义务劳动。当时钟祥文化局干部何裕钦在那驻队,一般都是他领导我们劳动,在那干的最多是挑塘泥、铲路皮(作肥用)、锄草等,他在歇班的时候,给我们讲故事,教我们唱歌,他一面唱,一面用手打着节拍:“干干干,咱们要大干,为祖国出大力,为人民流大汗,......”,我们这些青年学生被他这么一鼓动,干劲真的越来越大了。
  即便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,我们有很多同学还是学习很认真刻苦的。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,校长田家俊(教过我们的政治和数学)一半真话一半玩笑地对我们说:“同学们,要好好好读书啊,考上了大学,以后就可以成为城市里的人了,生活就美好多了,那时候就是'蓝色的墙,柔软的床,油炸馒头蘸白糖'了啊。”
     大约在1976年5月,我们可以回到学校上课了,但是条件十分艰苦,起初学校食堂还没有建起,不能供应学生吃饭,学生自己带点食物中午应付一下了事。我们每天早出晚归,单程距离10多里路,而且开始时中午也回家,时间紧路程远,我们都是一路小跑,只当是长跑训练。
     后来我们干脆带上铝合金锅和剁碎的红薯、胡萝卜颗粒及少量大米,在学校附近沟边挖一个土坑当灶,再捡些枯树枝作柴禾,从堰塘里取点水就开始煮起来。校园周围炊烟四起,颇有一番壮观景象。不一会,煮熟的红薯、萝卜散发的香气刺激我们的嗅觉,激起强烈的食欲。
     由于学校房屋相当缺乏,学校就号召广大师生土法上阵手工制砖,再半夜出发到几十里外的山里去砍柴,然后在学校的操场上办起了窑场,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成功烧制了两窑红砖,终于建了食堂和宿舍。于是我们可以开始在学校住读了,但是开始时学校没有床铺,只得在地下铺上砖块和稻草后再放上棉絮,因此学生中患皮肤病的较多。
     然而,当时我们没有觉得有多么的苦,学习的开心,劳动的开心,也玩的开心。这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,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美好回忆。后来大家将其戏称为“游击共大”。



文章来自: 本站原创
引用通告地址: http://www.ztshbzx.cn/my/blog/trackback.asp?tbID=763
Tags:
评论: 0 | 引用: 10 | 查看次数: 1739
发表评论
昵 称:
密 码: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.
验证码:
内 容:
选 项:
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,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,建议您注册帐号.
字数限制 100 字 | UBB代码 开启 | [img]标签 开启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ҷϢ

TEL:
13597927899